“有部纪录片播出近半年后,依旧常常霸榜传统文化类纪录片榜单,那就是《何以中国》。”

日前,《何以中国》入围第二十九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项,其粤语版在香港首映后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大众日报》报道称:“该片通过严谨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打破了历史纪录片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

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华人文化集团公司成员企业云集将来参与制作的8集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担任学术总顾问,系统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形成与早期发展。

该片自2023年12月9日在东方卫视播出,截至收官大屏累计曝光超7亿人次,连续7周收视蝉联周五纪录片第一名。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百视TV播出时,位列全部平台的纪录片热播、热搜榜首,用户打分均破9分,登上豆瓣华语口碑剧集榜第三名,仅次于电视剧《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和《繁花》。因电视和网络播出的双重佳绩,《何以中国》在仅播出 4 期时,便荣获 2023 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第一,赢得了“有深度、有信度”“让观众在如闻韶乐、如沐春风的感觉中,去感受我们的文明初创时候的灿烂”等好评。节目以史诗气质、电影质感呈现一场中华文明考古“盛宴”,收获各方好评。该片最新豆瓣得分仍高达9.1分。

播出后,《何以中国》获中央网信办评为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还通过海外电视落地渠道播出,覆盖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199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海外电视用户。在海外互联网平台播放,收获好评如潮,引发海外华人强烈爱国之情和文化自豪感,纪录片国际传播效应凸显。

在爆款频出的文化类纪录片赛道,为何《何以中国》能够进入领跑方阵,且出现传播的长尾效应?《大众日报》认为,其无外乎是做好了“专、精”。

所谓专,即其保持了摄制的高度专业严谨性。《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通过国家文物局牵头组织了多轮论证、学术研判,进而推进完成制作。这一次创作不啻于一场艰巨的体力和思想的劳作,摄制团队跋涉近700天共拍摄全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等点位230余个,足迹遍布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跋涉超过4万公里。创作组梳理学术资料共300多万字,脚本撰写字数达40万字。依据扎实、多学科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历史场景拍摄阶段共复原叙事场景220处、服装2268套、饰品1500件、道具3600余件。以高度严谨治学的态度讲历史故事,给作品增加了学术厚度,也打造出一个深邃多姿的叙事空间,可信可感,令广大观众生发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总导演干超认为本片最大的特点是考古界学术知识的融合,大概有一百多位中国一线的考古学家作为学术顾问深度参与并助力整个纪录片从前期调研、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顺利进行。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何以中国”是中国考古学百年来的一个基本命题,从考古学出发,关于“何以中国”即中华文明起源的发现与探索已经有数十年扎实的学术积累;在专业研究者眼里,早期中国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各地区的考古成就丰富又精彩,为拍摄这部纪录片提供了物质储备。

所谓精,即细节处见真章。片中,胡歌扮演的啬夫弘的那身装束,曾登上微博热搜。其头顶的“小红帽”,脸上的小胡子,并非为了彰显趣味性随意添加,而是根据徐州北洞山西汉楚墓陶俑的形象复刻。片中蒙恬将军头上的兔子冠呆萌可爱,是根据兵马俑出土的“将军俑”还原而来。在第三集《星斗》的拍摄中,为了展现仰韶文化,摄制组还特意塑造了“花”的意象,暗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式”的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有心的观众不禁感慨:“透过这些精心和用心,我们才能与古人走得近些再近些,才能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绵长的更多面。”

在5月21日举办的第十期传媒科普文艺沙龙——纪录片《何以中国》交流分享会上,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提到,《何以中国》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的双爆棚,是名副其实的一部现象级作品。《何以中国》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了具体且有温度的先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交出了一份宏大、深邃又生动的时代文化答卷,不仅唤醒了观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DNA,也激发了人们的历史想象力,这种美妙的“奔赴”其实就是《何以中国》作品质量与口碑双丰收的真实体现。